天津大学:净水归源水润民心建设宜居和美宕昌博鱼体育
发布时间:2024-01-17 05:28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习强调,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十四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多项农村饮水保障规划,要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天津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做好定点帮扶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各项工作,充分结合“天大所能”与“宕昌所需”,探索构建以科技帮扶为主要路径,教育帮扶、人才帮扶、消费帮扶等多种帮扶模式耦合赋能宕昌发展的天大特色模式,形成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广大校友踊跃响应、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帮扶合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巩固拓展宕昌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校认真研究帮扶工作的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根据宕昌县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将宕昌县人民喝上高品质水作为“天大事”,用科技力量帮助宕昌县把好饮水安全的“总闸门”,补齐饮水安全的“小康短板”,让一泓清泉润泽宕昌百姓的心,切切实实地提升宕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宕昌县地处甘肃省南部,属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加之受岷江、白龙江等河流的长期冲刷、切割,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宕昌县现有336个行政村,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94.5%,单村供水有265个村,农村人口占全县集中供水总人口的83.2%。受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宕昌县自然灾害频发,每逢汛期,由于暴雨的冲刷,极易导致山体滑坡,造成水源水质浑浊和细菌等微生物滋生,给饮水水质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近年来,宕昌县针对农村饮用水、地表水水源易浑浊的问题修建了滤池,对浊度指标的优化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整体基础设施缺乏、管理措施不到位、必要的水质预警和监测体系缺失、相关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等现实问题,饮水安全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

  2022年,陇南市疾控中心对全县30个村水源水、末梢水水质进行了抽检,29处大肠杆菌不达标,水质抽检合格率仅为3%,水质抽检结果引起了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针对农村饮用水水质问题,宕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及时落实了620万元专项资金,亲自督办水务部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全县群众都能长期吃上干净、安全的放心水。钱有了、政策有了、工作力量也有了,但是如何获得专业技术支持,如何研发能够有效解决宕昌县农村饮用水水质问题的消杀净化系统成为了县里的难题。

  习强调,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一滴水,困住了宕昌县百姓奔向小康的美好愿景,解决这“一滴水”的问题便成为了天大人心上的“天大事”。天津大学的专家学者、领导师生、一线挂职干部全部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三年的探索尝试,用科技的力量帮助宕昌净水归源,让放心水、优质水畅流到家家户户。

  长期以来,宕昌县存在汛期时水质浑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区居民的生活用水。2020年至2021年,宕昌县自来水厂连续多次检测汛期水质不达标,尤其2021年汛期停水就达到了27天。如何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困扰住了自来水厂的技术人员。经多番商议后,宕昌县决定寻求天津大学的技术支持。学校高度重视宕昌县提出的需求,迅速组织精干力量,最终由环境学院派出4名专家组成的咨询团队赴宕昌县开展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的调查、检测和实验,专家团队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宕昌饮用水处理的絮凝剂投加技术方案,即以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确定在不同进水浊度情况下的絮凝剂最佳投加量。该技术方案实用性强、操作简单,技术人员学习起来门槛较低。为了进一步保障县城居民饮用水安全、巩固成效,学校继续投入资金20万为县自来水厂购置了饮用水消毒设备,为城区居民的饮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系列技术与设备支持的“组合拳”打出后,2022年,宕昌县自来水厂经受住了考验,汛期期间一天也没有停水,水质监测全部达标,解决了长期以来宕昌县城区8万居民因汛期水质不达标而停水的难题。

  这次成功的经验带给了学校更多的思考,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推动专家学者采取“会诊”方式,快速有效应对宕昌县出现的技术难题,给出有效解决方案。为此,天津大学联合宕昌县成立了“海棠科技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工作站围绕宕昌县遇到的技术难题召开专题会议11次,点对点解决问题12项。

  为持续巩固饮水安全成果,2022年,学校挂牌成立“水环境提升专家组工作站”,由副县长挂帅担任站长,县科技局局长担任常务副站长,致力于解决宕昌农村饮用水水质提升和水环境改善问题。该工作站包括专家6人、研究生13人,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6次,突破技术难题9项。专家工作站积极发挥作用,陆续解决了新建阿坞镇水厂调试运行、宕昌县南阳镇水厂滤池运行失效等饮用水水质保障问题,针对宕昌县景观水系色度不达标等水环境改善工作,为解决宕昌县城区景观水系岷江水质浑浊等难题建言献策,助力宕昌县人居水环境改善,受到了甘肃省水利厅的认可,为有力保障宕昌县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和美宜居宕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解决宕昌县汛期水质浑浊和停水问题只是“净水归源”的第一步。2022年,水利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要聚焦解决农村供水水质问题,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学校注意到,宕昌县乡村水质状况堪忧,宕昌县政府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列为了2022年的头等民生大事。在陇南市疾控中心对宕昌县30个村水源水、末梢水水质的抽检中,竟有29处不达标,包括大肠杆菌、色度、浊度等问题,水质抽检合格率仅为3%。

  水质关系到宕昌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因此,解决宕昌县农村19.2万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搬开奔向小康路上的“绊脚石”,让干净水、放心水、优质水润泽宕昌农村居民的生活,成了天大人心中另一桩“天大事”。

  针对宕昌农村饮用水存在浊度、色度、大肠杆菌等水质问题,天津大学水环境提升专家组工作站采用“集中会诊”的方式,多次赴一线开展调研、实验与测试。最终,团队自主研发出适用于当地的饮用水净化系统,并取名为“振兴号”,寓意“保障饮水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该系统包括过滤净化单元、消毒单元、能源系统单元和智能化净水平台单元四个模块,致力于解决饮用水的浊度、色度、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等水质指标问题,并对净水过程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研发团队按照全县各个村社供水水质、水量、取水方式、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分别研发设计了6种设备型号、24种配型组合,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持。

  2022年10月,“振兴1号”净水系统在沙湾镇大寨村进行试点使用。在2022年11月的水质检测中,“振兴1号”净化出的饮水用水质全面达标,有效解决了浊度、色度、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等问题,水质提升效果显著。“喝上优质水,甜到咱心窝”,大寨村村民们喝上了通过净水设备净化出的干净安全的放心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效果,村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村里饮用水水质变好的话题:“这一段明显感觉水质变好了,天津大学的人真厉害,让我们体验到了科技的力量。”

  宕昌县共有336个行政村,其中71个行政村由已安装消毒设备的水厂供水,剩余265个行政村均由附近的水源地供水点进行“单村供水”。目前,“振兴号”净水系统工程总投资724万元,已为265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振兴号”净水系统,实现对宕昌县乡镇的全覆盖,让全县3.9万户共计19.2万名村民都和大寨村的老百姓一样,陆陆续续喝上高品质饮用水,村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了坚实保障,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农村饮水水质提升具有示范推广意义。

  解决宕昌县农村饮用水水质问题是“净水归源”的第二步。“单村供水”的265个行政村虽然已经全部安装了“振兴号”净水系统,但由于这些行政村的饮用水水源地大多数分布于山区,点多面广、远程指导难、人员依赖性大,给水源地的维护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天津大学水环境提升专家组工作站再次开展“技术会诊”。2023年4月,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考察了宕昌农村供水和部分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详细了解在供水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技术瓶颈,经过反复研讨,决定研发多功能、高并发、低延时的宕昌县农村供排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农村供排水设施的在线监控和管理,并以大寨村为试点,开发基于数字驱动的三维仿真供排水系统。

  该系统具有工程技术资料和运维数据统计、物资管理、台账报表、知识库查询、操作控制、参数修改、报警处理等功能。为了方便使用,专家团队研发了微信小程序,实现了站点预览、导航、资料展示、信息推送、设备操作、工单处理、查看监控视频等功能。系统同时具有故障处理的辅助决策功能,可及时为供水点的非专业运维人员提供常规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大减少故障排除的等待时间,提高了故障处置效率,大幅降低人力投入,减轻水务部门的管理运维负担。为了使数据更大价值化,该系统直接接入宕昌县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后将有力保障农村饮用水的供水安全,以“数字管理”实现“智慧水务”,着力提升宕昌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打造“数字乡村”建设的亮点与示范样板。

  2023年7月,为了采集全部265个村级供水点的数据,完成供排水系统的大数据信息融合,学校派出由环境学院16名师生组成的田野考察队,分站点开展现场数据采集及建档工作。截至目前,共采集了105个村级站点数据,剩余160个村级站点的数据采录工作计划于2024年底前全部完成。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保驾护航,让宕昌农村居民的优质水喝得更有保障!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专家团队不断发现博鱼体育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振兴号”净水系统不断实现技术迭代升级,针对性地解决了宕昌县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技术难题。从“振兴号”的1.0版本到4.0版本,专家团队优化了滤器设计,实现了无人值守和滤器自动排污功能,有效减少运维成本和管护难度,预计每年可节省直接人力成本318万、滤袋维护成本101.76万元;优化了能源模块,实现智能“软启动”功能,解决光能力波动时的高频“打嗝式”启停,增加系统安全稳定性,延长系统的使用年限,预计每年可节省直接管护成本63.6万、灯管维护成本2.65万元;增加防雨和保温设计,有效防止冬季低温环境下对设备的损耗问题;增加水电系统,丰富了供电的能源渠道,有效解决太阳能不能覆盖情况下的电力供应问题。

  在实施精准科技帮扶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融双促”构建起乡村振兴育人的“思政大课堂”。“双融”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相融合、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互相融合;“双促”即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互相促进、乡村振兴与科学研究互相促进。

  推动“专业应用+育人”模式,结合解决宕昌饮水安全问题的科技帮扶实践,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实践》以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课,开展“宕昌县典型村级生活饮用水品质保障工艺示范研究”“宕昌县农村供排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研发与实现”“冬季水厕冻管问题解决方案研究”等科研课题,引导学生立足专业担使命。

  推动“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建设“习生态文明思想乡村振兴实践大课堂”,组织百支师生科研实践队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开展乡村入户访谈,全面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和成果;深入乡村各类型企业,了解当地企业和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用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帮扶一线的实践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农村供排水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数据采录、问题水质采样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保护调研、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管网设计、“厕所革命”情况调研等专业实践;开展各乡镇九年制学校生态文明科普教育讲座,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天津大学学子在精准科技帮扶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提升科技实践能力与实操能力的过程中涵养家国情怀,推动构建科技成果、教育成果、智力成果“到乡村去、回学校来”的双向促进机制。

  开展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坚持问政策定方向、问需求定目标、问问题定措施。天津大学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帮助宕昌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精准科技帮扶饮水安全之路。

  梳理清楚问题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制定的工作方案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可操作性,才能付诸于行动。学校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找问题、验成效,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与宕昌县反复对接、深入一线调研,发现了宕昌县存在的汛期停水、农村饮用水质不达标、水源地分散难以管理等问题,找准了解决宕昌饮水安全问题的关键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准痛点、难点,辨证施治,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针对宕昌农村饮用水普遍存在“龙头”出水浊度、色度和微生物超标等水质问题,天津大学聚焦农村饮用水水质保障工程,实施精准技术帮扶行动,通过研发并不断升级“振兴号”净水系统,实现了适用宕昌实际的净水处理技术的落地验证和推广,用最小的投入解决最关键的问题,让宕昌百姓喝上放心水,有效解决了民生问题。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重点工作。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到帮扶一线查看情况、推进工作,亲自带队深入自来水厂、农村饮水工程站点和相关村镇了解饮水安全情况,统筹推进各项技术落地。

  学校明确环境学院为解决宕昌饮水安全问题的牵头单位,整合地球科学、智算、管理等学院资源,投入自主创新基金支持,以项目为指引先行先试,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积极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通过建立专家组工作站的方式,固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科技帮扶工作的服务机制,将过去的“单兵作战”转化为“集团军作战”,集中发现问题、集中研究问题、集中解决问题,以会诊式的科技咨询服务方式为宕昌提供技术支持,加快“振兴号”净水系统等自主研发科技项目的辐射推广。

  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是乡村振兴的要义。高校将科技成果用于乡村振兴和定点帮扶工作中,要坚持“成果转化为民服务”的原则。天津大学在研发“振兴号”净水系统的过程中,时刻关注技术落地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宕昌县经济承受能力,不断优化技术、降低成本,研发出最多组合的功能单元台套设备,成本仅为3万元左右;研发的供排水数字化管理平台在消除管理盲区、统一管理口径、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学校牢牢树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老百姓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一)进一步扩大应用推广范围。一是监控观察265台套“振兴号”饮用水净化系统的运行状况,确保设备性能稳定性,同时,宕昌县农村共有704个用水点,还需持续深化保障其余300多个用水点的用水安全。二是扩大供排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点位的采录工作,力争2024年底前完成全部点位的数据采录工作,并将县自来水厂和污水厂的自动控制系统接入该平台,真正实现宕昌水务“城乡一体数字化”建设。

  (二)进一步开展典型工程示范。开展典型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示范建设,以大寨村为试点,建设污水截留管网和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和大寨村“振兴一号”净水系统共同为把大寨村打造成宜居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贡献“天大智慧”,努力打造成为宕昌县乃至甘肃省的乡村振兴的示范亮点。

  (三)进一步拓展组团帮扶形式。充分发挥“京津冀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创新联盟”秘书长单位作用,组团开展精准科技帮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用“天大模式”带动推广至京津冀高校,形成组团帮扶经验。

  (四)进一步讲好天大帮扶故事。该项目得到宕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群众的积极反响,增强了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心。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梳理,总结凝练,讲好科技惠民路上的好故事,提升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影响力,带动更多帮扶主体深入调查、科学研究、转化赋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